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本会要闻

论坛回顾 | 2024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高峰论坛内容精华

发布时间:2024-12-09|栏目:本会要闻|浏览次数:9

image.png


12月5-6日,2024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博览会同期论坛——2024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高峰论坛在广州琶洲·灵感创新展馆隆重举办,以“活态传承 创新发展 科技赋能 出海对接”为主题,聚焦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促进非遗的产学研合作和商业化进程,来自全国多地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团组织、文旅企业、投资机构、科研院校、主流媒体、非遗传承人及社会公众等500余人共赴盛会。

image.png

image.png

论坛由灵感国际展览(广州)有限公司、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办,邀请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四川省投资促进会等单位共同参与,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河北捷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非遗传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厦门市香约鹭岛文化科技研究院、北京临风国学国术机构、广东省岭南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非遗相关单位大力支持。


大会伊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汪凡,灵感国际展览(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敏怡,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世玉,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张永林上台致辞。随后,多位非遗大家和专业学者以精彩纷呈的专题演讲和主题分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和产业化发展建言献策。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委会主任苑利在题为《中国奢饰品品牌建设倡议案》的分享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倡议——组建一支专门研究奢饰品品牌,推动中国奢饰品开发的国家队。他强调了这一举措的重要性,并以三大理由支撑提议。苑利指出,该项工作的的基本思路涵盖学术建设,创建中国奢饰品品牌孵化基地,举办中国奢饰品大会,此举旨在实现三个满意,即“让中国最优秀的手艺人满意”“让地方政府满意”“让国家满意”。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顾军在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宝贵的村落旅游资源》的分享中,探讨了非遗与村落游的碰撞,并从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传统生产知识,传统生活,传统仪式以及传统节日类遗产几个方面阐述非遗在村落游中的活用。同时,顾军指出非遗介入村落游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并强调这是个典型的双刃剑,对于这一问题,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



广东工业大学智能交互设计国际实验室的纪毅博士从学、产、研三个方面分享了他们团队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模式。在学术层面,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非遗知识体系,将其融入STEAM教育和双语课程;在产业层面,将非遗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时尚单品及影视衍生品;在研究层面,则是进行人工智能、大数据、3D建模等技术的探索运用,并总结指出如何将学、产、研三者紧密结合,构建非遗保护与创新的完整生态体系,推动文化传承的智能化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蓝天在题为《“非遗”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的分享中,阐述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和作用,并基于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特点、衰落现象及其面临的挑战指出“非遗”视阈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可能性。蓝天强调,这是一个多维度、跨领域的工作,涉及到政策支持、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空间设计等多个方面,旨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促进乡村振兴和公共空间的活化利用。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北京九鼎辉煌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朱万峰在题为《新时代“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探索》的分享中,以新政策、新挑战、新模式、新路径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他指出,一系列促进非遗发展政策给非遗文旅从业者带来新课题、新任务;非遗与旅游在融合发展中存在问题与挑战有待新市场、新理念、新技术攻克解决;新文旅消费已经倒逼产品供给由政策驱动回归到市场驱动的本源上来,并总结出三条路径:“非遗+”、“+非遗”,必须坚持跨界融合;要抓住先机,以科技赋能“非遗”;认识到最好的“情绪价值”就是“非遗就是生活,生活将是非遗”。



非遗梦&纸言纸语联合创始人李锵鸿在题为《产业升级,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分享中,深入探讨了各地古法造纸技艺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并分享其团队的创立背景和初心——致力于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地,李锵鸿强调了其在四会造纸技艺创新传承探索出的新路径,他们结合“非遗+民宿”、“非遗+研学”以及“非遗+文创”多元业态模式,走出了一条古法造纸的“活态传承”之路。



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品牌智库执行主席宾子在题为《非遗文产·财富里洞》的分享中,解析了古文字“非遗文产”的深层含义。宾子指出,“非”在于遇别人未遇之人,想别人未想之事,行别人未行之路;“遗”在于双脚寻宝,双眼识宝,双手取宝;“文”在于见多识广,窥斑见豹,望文生义;“产”则在于想好出发点,找好着力点,认清爆破点。



广州市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万以琚在题为《非遗IP市场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破圈》的分享中,介绍了武术类、民俗类和养生类等多个非遗动漫化IP案例。他以“施华洛世奇“天鹅”IP以及泡泡玛特与非遗木雕的合作为例,展示了国内外IP市场化运作的不同路径与成功经验。此外,万以琚还特别介绍了中医药文化IP“荔姐与冬少”,海珠非遗协会IP“海珠仔”以及“西瓜小姐”泥塑IP,突出展现了协会在推动非遗IP市场化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康学院靳三针研究中心主任余瑾在题为《香云环中医脊柱导引》的分享中,引经据典阐述了沉香的保健作用,并介绍基于“状态观”的状态导向康复治疗体系,如状态手道。其融合了传统医学、人体系统科学以及中华心学的理念,强调从“被动-主动-能动”三位一体的治疗状态转变,通过整体调节人体的心身状态来促进疾病的恢复。状态手道整合了靳三针疗法、西方筋膜手法和正念疗法的精髓,而香云环导引术就是状态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题讲师焦书翰在题为《一个临沂人的故事》的分享中,讲述了他儿时与“邻居”——书圣王羲之间的点滴故事,这些经历对他日后走上艺术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他也一直在学习书圣在无数的命运抉择中保持真我的态度。在后续的工作中,“遇见书圣”品牌的文化力量赋能了煎饼、文具、酒类及纪念品等多种产品,带动了多家本地企业的发展。展望未来,他计划将更多的地区文化做出来、推出去,同时携手各界伙伴讲述当地文化故事,支持文化传承工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广州豪镁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万和在题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概念设计方案》的分享中,从项目理解与思考,总体设计与展陈模式以及主题空间意向参考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解析,该方案体现传承、激活、创新和保护四大理念,旨在筑就新时代岭南文化高峰,承载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中心,作为传承岭南文化的平台和面向世界的独特文化名片。项目特别注重把握岭南文化的特色,强调其“独特性”与“地域性”。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社会工作博士王阳现场探讨了传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社会工作中的角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他强调,传统武术在社会工作中具有促进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承载文化教育的实践意义;同时,传统武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王阳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广东都来付公司市场运维总裁叶旭华于活动现场详细介绍了利用科技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增收及实体商家经营效益提升所提供的创新解决方案。他分享了成功应用案例及其成效,具体演示了操作流程,并表示希望通过微团系统平台加强与各界的合作,共同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助力其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台湾中华少数民族艺术文创促进会理事长朱王碧玉在发言中强调了两岸交流,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重要性。她呼吁年轻一代勇担时代责任,为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并特别提及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机地保存于乡村和部落之中,融入当地族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展现出鲜明的色彩和丰富的图腾,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内涵。朱王碧玉相信两岸和平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鼓励所有人共同努力推动这一进程。最后,她以一曲《我们都是一家人》表达了对两岸关系的美好期许。



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组委会执行秘书长黄丽惠在题为《魅力非遗 岁月瑰宝 与你同在 使命必达》的分享中,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会客厅建设、非遗博物馆构建、非遗出海启程、非遗中医推广及项目合作机会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她指出,非遗的跨界合作模式包括与时尚产业的结合、与教育机构的合作、与科技企业的融合以及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并表示期望能够进一步携手各界共同开启更多创新合作模式,共同谱写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

image.png

12月7日,展会进入第三天,各具特色的展位吸引了不少观众的驻足和体验。本次展会将持续开放到12月8日,各项精彩活动仍在进行中。

image.pn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全部
网友评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

美国网友
Copyright © 2022-2023 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
电话:020-38216668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公园花卉馆中馆 备案号:粤ICP备2023116495号-1
网站地图百度/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