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我们国家与民族最古老的称呼。
华夏的称呼来源于虞舜的华朝与大禹夏朝的合称,《尚书·周书·武成》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前秦时期就有“华”、“诸华”的提法。《左传·襄公四年》有“诸华必叛”,“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春秋左传正义》有“今而始大,比于诸华”——可见“华”是一个王朝时代及其文化的简称。
作为一个朝代,因为“华”是虎图腾有虞氏创立的,所以古人又称其为虞,因为其帝王为舜,所以又称虞舜——这广泛见于史籍。
《礼记·表记》载:“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国语·周语》载:“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讲:“虞夏文章,则有皋陶六德。”《韩非子·显学》讲:“虞夏二千余岁”。
虞朝是夏、商、周三代之前的一个新兴王朝,故在《左传》、《国语》、《礼记》等古代史籍中,虞、夏、商、周四代往往连称。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载周内史过日:“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 《国语·郑语》载史伯曰: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礼记·祭义》也说:“虞夏商周,天下之盛王也。”先秦时的《尚书》分为四篇,夏、商、周之前先有一篇记录这个王朝兴衰的《虞书》。这些都说明虞朝是上古夏朝之前的一个朝代。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多次谈到虞帝、虞舜,讲到历史朝代时,也谓“唐虞夏商周”。
《礼记·内则》又云:“有虞氏皇而祭”——也即舜是带着“皇”冠祭祀的。
那么这个“皇”是什么样子的呢?甲骨文的“皇”字即头戴羽冠——这种冠的制式在良渚文化王者的墓葬中是存在的,且非常典型。
图一 甲骨文的“皇”字
可见文字也体现了舜的地位。
那么,人们为什么对虞舜时代称之为“华”,在这里我以现代考古成果试作探源,也向方家求教。
华与夏是文化传承
人们历来喜欢将虞舜之世与夏朝合称为华夏,认真探讨这两个朝代,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即夏文化是虞舜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譬如,虞舜与夏文化都突出眼睛。
舜的本名姚重华,姚重华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眼睛——《史记集解》引《尸子》:“舜两眸子,是谓重瞳”。所以虞舜时期的器物往往特别彰显这一点,并与有虞氏的图腾虎的形象相结合。
考古中发现,特别刻画双重眼瞳的艺术形象非良渚文化的“神徽”莫属——关键在于,这种神徽还成为国家及王者身份的标志。
图二 良渚“神徽”
那么,良渚文化体现的是不是虞舜文化呢?
夏文化也特别注重眼睛,但与良渚不同。
甲骨文专家李元星在他的《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盘古王母三皇夏王朝新证》中,认为禹是指大眼睛的人。
这里我们看看最早的金文“禹”字:
图三 金文“禹”字
我们再看看《甲骨文编》(中华书局)、《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等书籍中甲骨文的“夏”字:
图四 甲骨文“夏”字
最早的“禹”和“夏”两个字的共同点就在于突出了大眼睛。
图五 形同甲骨文“夏”字的青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
图六 形同甲骨文“禹”字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
考古发现,重视“大眼”的非三星堆文化莫属。三星堆非但青铜人几乎一概大眼,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品中居然有用金片雕成的大眼睛。
那么,三星堆文化体现的是不是夏文化呢?
从所处时间来看,良渚文化到三星堆文化与虞舜及夏在时间上大约是相当的,应该是虞夏文化的反映,而从大眼睛中反映出二者之间应该是有文化传承的。
“华”的物化——琮与神树
字如其人——对于一个民族亦然——前面说了“夏”字,现在再说“华”字。
甲骨文的“华”字像是一棵枝叶茂盛带根的树。
图七:甲骨文“华”字
那么,现代考古中是不是有以这样的树为标志的文化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良渚玉器研究专家方向明认为,良渚的标志性物件是琮,就是树。
他说琮的上下射(面)通过射孔贯通和旋转,这根轴,可以理解为旋转的中轴,也可以理解为一棵树。
杭州市南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文化陶罐,上面刻了12个符号,组成了一幅画,也被视为良渚的原始文字,其中就有树的形象。出土的权杖,插在琮的射孔里,琮相当于一个底座。类似这样的权杖、柱形器,应当就是良渚的“树”,这些“树”贯穿了上和下,中间有一些精灵类的动物,如蝉、鸟等。
可见,良渚文化已经有了“神树”。
笔者研究认为,原本的琮其设计理念源于《山海经》中的神树“建木”。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也即伏羲、黄帝等上古大神都是通过建树木来往于人间和天庭,正如《淮南子·墬形训》所言:“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所以,建木对于伏羲、黄帝等众帝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
琮初期外形也是圆的,内中空,就是一棵通天的树干。
琮外形后来成为外方内圆,还是源于树。《山海经·中山经》云:“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其上多橿,多櫔木,是木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楝,服之不忘。”——也就是说,这种树干方形的櫔木其果实专治健忘——所以,这样的琮是提示众帝的后人勿忘祖神及当初的信仰与追求。
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的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三角形刻纹片是良渚文化树的源头之一,是昆仑山与树的集合体。三星堆“神树纹玉琮”意在提示琮的由来与本意。“神树纹玉琮”的神树纹及8号坑提取的神树纹应该就是“华”字,为祭祀召请祖神所用。可见,神树之“华”是华与夏文化关系密切的写照。
“华”“夏”二字是华夏初始文字规则制定者对华与夏的认识,体现了先民对华与夏两个时期文化面貌的解读:
良渚人推崇“万物皆有”的繁荣和虎图腾祖神信仰的神树——此为“华”字。
三星堆人瞪大了眼睛以高大上的藏礼之器祭祀祖神跪求“万物皆有”的昔日辉煌的复兴——此乃“夏”字。
多元一体一核心的格局
神树崇拜体现华夏时期人们不忘众神之乡、万祖之山“昆仑”这个民族之根,不忘信仰的初心及追求“万物皆有”的文化传承。
神树还是先民“多元一体一核心”理念的物化。
神树各个分枝及上面的物件是多元文化的象征,主干与根是体,展示的是对“核心”祖神崇拜及坚持图腾信仰的追求。
琮的多元设置集于琮体,神徽是神之核心。
所以,“华”及其物化的琮与神树体现的是以核心图腾和祖神为核心的多元文化集于一体的信仰与追求。
三星堆不仅以著名的神树纹玉琮体现良渚的华与夏文化的关系,更将神树文化发展到极致。
三星堆可能是湮没了的夏文化,它有自身的地域特点,同时突出了信仰的物化,追求高大上的华美。
在三星堆,体现“多元一体一核心”的除了神树,还有令人惊奇的青铜“方向盘”。
青铜“方向盘”有一个正式的名称:“青铜太阳轮”,又称“青铜太阳轮形器”。
图八 三星堆青铜太阳轮
青铜“方向盘”内含五方一体、五象一体、五族一体的华夏文化理念——即表达不同族群多元文化一体一核心的理念。
甲骨文的“五”是由“二”演化而来的。“二”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古人在“二”中间加个表示天、地万物交汇的“✕”形成了“五”。
所以,古文化中有鹿、虎、鹰、熊、貂为“五象”的说法,这和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记载,黄帝率领“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体现的是多民族多信仰文化集于一体的格局——这个体便是国,青铜“方向盘”中的凸起部分即是“核心”的物化。
良渚及三星堆文化的神树、太阳轮是“多元一体一核心”文化理念与物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器以藏神”载灵承象的文化传统。
华夏初始的源文化已然成为我们民族的基因,“多元一体一核心”理念也延续至今。
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信仰。
作为一个朝代,往往有信仰递减的现象,导致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经历兴衰而更替,但华夏民族始终能在奋起时血脉在延续,沉沦时血脉会觉醒。所以,我们的民族始终以守正创新的精神在祖先开辟的以“多元一体一核心”的理念与格局追求民族“万物皆有”的道路上行进,不论这条道路如何艰难坎坷。
守正是对传统的尊重和维护,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加以改进和创新。
创新体现着进步和开拓,它不仅仅是应对挑战的手段,更是激活发展的动力。
(作者为文史学者)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梁勇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刘潺 摄
图片编辑:徐佳敏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